By

FN团队
发布日期
2025-03-06 11:39:09
打印
字体大小

BAYESTONE:品牌与DeepSeek的破壁人

By
FN团队
发布日期
2025-03-06 11:39:09
随着DEEPSEEK爆火,AI正快速接管当下的中国经济叙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AI如何改变品牌的传播影响力?本期FN中国[创新研究」聚焦AI驱动的科技公司TBAYESTONE贝事音准」,基于独家算法发明“品类心智认知模型CHIPS-X”与创始人王凡展开对话,探讨人与AI正在发生消费决策的话语权转移。



我们身处的时代变化太快,以至于充斥着恍如隔世的错乱感。今天,当人们拖着登机箱穿过航站楼,在巨幅广告牌上依然能看到昔日营销大师们凛然自雄的半身照,以及他们在航空杂志内页堆砌上百个LOGO的“亿元级案例”,上世纪的“点子公司”和父辈审美不肯束手就擒没入时代的故纸堆。

虽然对于旧营销模式的路径依赖还在继续,但呼啸而至的AI时代率先冲击的恰恰是以脑力工作者自居的营销人——广告公司、公关活动公司、媒介、市场咨询和营销代理机构无一幸免,正身陷同一战壕比拼着与AI接轨的手速。

然而,传统营销信奉的年龄、地域标签正逐渐失效。BAYESTONE通过一个实验表明,人们对同一背景图与若干个品牌LOGO嵌入的感知作比较,不同对照组的认知打分相去甚远。以往营销定位中“贴标签”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权宜之计,心智认知无法被地区、收入、年龄、家庭情况、职业等标签量化。


在不同品牌logo的沉浸式凝视试验中,不同对照组对于品牌价值感、时尚度等模糊标准的认知打分大相径庭


是的,核心工具变了,正如“知识蒸馏”之于DeepSeek,“智能突防”之于第六代战斗机,“文化母体重构”之于《哪吒2》——以BAYESTONE为代表的中国AI营销先锋,也正以“心智认知量化模型” 穿透数据洪流,剥离出消费者“心动瞬间”的因果链。在算法织就的信息茧房中,社交媒体的暗号化语言重构着消费认知。

营销人的升维战争已如刀锋悬顶,未来的赢家必是用AI听懂“群体潜意识”的破壁者。

神经网络如何决定消费


著名科幻电影《降临》探讨的即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在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FN:和其他领域的积极拥抱相比,在营销界,呼啸而至的AI浪潮与以脑力工作者自居的营销人似乎天生八字不合。近年来,除了诡异的生成式图片、视频和数字人,和用DeepSeek改小红书文案的入门级应用仍然被反复提及,为什么还没有看到品牌AI应用的终极解决方案,甚至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

王凡:本质问题是,品牌营销行为是感性的、预测性的、开放性的。除了偏重于定量的市场竞争分析,一旦涉及到商业决策,就会一头撞上“感性墙”。我们按照品牌部门的决策路径一条一条看:
首先,定性调研讲究“设定正确的命题”,这是感性的。

“消费者洞察”考验从现有情况预判未来情况的联想能力。

“策略生成”不仅考验洞察力、决断力,还要考虑到公司的组织力是否可以落地这个策略方向,也要考虑老板的接受能力(这需要创意也需要理性数据的支持)。

“内容沟通”的效率不取决于创作工具的能力,而是创作什么内容可以打动哪些人这种开放性问题。

最后还要考虑到落地能力,要去迎合媒介平台能力,要能达成平台给定的“KPI”维度,才能衡量和验证营销投入的成败。

当前,AI最擅长的是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医疗编程、解数学题、新药开发等等领域会最先获得突破。品牌营销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很多感性问题都要去解决。

FN:这堵墙BAYESTONE是如何突破的?目前的成果是什么?

王凡:首先是基于语言学,把神经网络、消费决策过程、品牌建构过程给统一了。当人工智能和你对话的时候,其实是在庞大的神经网络里预测你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是一种概率的累积。

而消费决策过程也是一样,人类在确定消费目标之前,在社交网络和熟人网络同样经历了大量的概率累积过程,每一次和商业信息的交互,都会影响一部分消费倾向,最终形成一次消费决策。本质上是一回事。

品牌建构的过程,无非是消费者心智和品牌印象之间的交互、博弈的过程。所以每一次内容的输出和投放,只需看待“内容”其实是用来调整品牌与消费者心智共振频率的“参数”的一次有限投资就可以了。

第二个成果,是把消费需求分析和预测上升到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高度。我们发现,一切品牌决策的失败最终都指向两件事,要么是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错位,要么是没有真正读懂消费者潜在的产品消费需求。

比如,在去年我们用算法分析了香水品类的全量数据,发现“人设和文学性”构成了香水品牌成败的关键,而非行业追求的“热门成分和香味”的排列组合。

卷不是问题,卷错了方向才是问题。

FN:也就是说原本在迷雾里的“心智认知”、“消费倾向”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量化的?这可以实现吗?

王凡:其实消费决策这件事,人类早就交给手机里的软件来辅助了,既然是数字化的,当然可以量化。只要品牌暂时抛弃我们固有的一些上一个时代因为技术不足带来的营销刻板印象和迷信,是非常能够理解的。

第一个要重新考虑的就是“唯标签论“。以往营销定位中“贴标签”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平台给定的权宜之计,心智认知无法被地区、收入、年龄、家庭情况、职业等标签量化。同为“精致白领“,同为”二胎妈妈“,消费倾向可能天壤之别。

每一次消费者和品牌的交互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互过程。用户经过多年的在线内容浸染,已经天然的进化成了很多文化部落和身份。他们的语言也在逐渐符号化的“文化成语”,例如#配得感、#人间清醒 推动了自我认知的再生产,人们用#数字游民、#原始蚂喽 缝合破碎的自我认知。

首先是要在品牌所在的领域里面,读懂这些文化成语,并将其量化(权重)和向量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既可以向上被总结为“洞察”,向下可以分解为“内容和媒介”,还能通过组织力部署为“策略和行动”,最终在投放环节中验证和二次反馈,形成一个正向增长的闭环。

最终实现品牌行为与消费者的 “文化共振”,这种共振和博弈带来的品牌认知的改变是一切品牌内生增长的源头,而AI很容易让这场博弈从模糊走向量化、成为辅助品牌营销人员的超级助手(AI AGENT)。

品牌的超智能体


BAYESTONE利用贝叶斯算法解析了人类消费决策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同时利用拉康的模型诠释流量的本质


FN:通过文化的量化来实现商业行为是一种设想,还是已经实现了超越行业品牌平均洞察能力这一近期目标。

王凡:并非设想,在这两年已经在很多品类和品牌里得到了应用,目前反馈良好。

在2024年,某国民级婴童护肤品牌的心智认知量化中,我们发现了“五环妈妈”这一文化现象,它表明在北京的五环沿线居住的一群蓝领全职妈妈,他们的婴幼儿成长需求和焦虑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揭示了更广阔范围内,一代妈妈难以言说的带娃焦虑,而他们的需求从未有品牌和产品呼应。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在婴儿用品带货环境下,颜值符合人口中位数的宝宝形象更容易确保用户复购和囤货。

便携式呼吸机虽然能够解决男友打呼噜的问题,但呼吸机这个词经历疫情后,会让人产生无源的悲伤和胆怯感。如何消除这种文化浸染带来的恐惧感成了为一个本质问题。

比如对于奢侈品包袋品牌,我们的算法模型发现爱马仕与中式玄学中的周易八字、五行喜忌高度关联;而Coach却与考公、考研等文化圈层有强烈的文化共生性。在这个文化圈层里,留学后返回国内考公的学生另有一个品牌是心头好,必将迎来一波增长。

解读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比看到这些现象本身更有价值。

FN:解读以上文化时,它的时效性是否有考虑?

王凡:在2024年,我们通过行业建模的方式,解决了时效性问题。

首先,文化是有生命力和成长过程的。既有已经形成的明晰的圈层文化,也有刚刚冒头,未来可期的文化嫩芽,我们在2024年的最大突破就是对他们加入了时间维度。这可以让品牌判断文化线索的成长性。

更进一步,我们还发现,文化和文化之间并非完全隔离,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隔空的对话”。从中能诞生非常多预测性的商机。换句话说,正因为文化线索没有唯一解,品牌才拥有生命力。

FN:以上的文化洞察能力,是否具有某种偶然性,能否批量化的落地,并很好的衡量?

王凡:既然洞察从群众中来,那就也能到群众中去。我们相信它具备普适性。只不过,涉及到具体品牌需求的对接,各品牌、各部门、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有不同。这部分工作我们倾向于同我们品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我们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洞察能力,他们有很多资源可以帮我们在各种领域做落地测试。

比如,我们和行业顶尖的奢侈品营销代理公司的策略团队共同完成了“中国奢侈品包袋消费文化量化和建模”,这是因为通过“包包”这个媒介,我们能够更好的读懂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一些文化共通性。

目前,他们已经成功的将中国所有奢侈品包袋品牌按照MBTI人格分析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每一个品牌包袋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包格”进行了透视,据说非常准确且具备前瞻性。

另一个合作品牌希望用这些数据和洞察升级他们销售门店的导购话术,例如面对二次元用户的时候,为什么亚克力透明包款可以作为第一优先推荐给客户。

还有一个包袋的合作品牌找到了文化洞察中的关键现象“长期主义倾向”,并开展了一系列深度研究,最终可能对他们的总部提供一份更符合中国2025-2026消费趋势的订货单。

在家纺领域,我们的合作伙伴将这些洞察应用在种草投放上,它的平均爆文率和投放效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标准。而一些短视频创作需求强烈的公司也在尝试使用我们的洞察指导短视频内容生成前置的热点洞察。

我们认为普适性选择的颗粒度应该是“品类”,因为每个品类和子品类的情况都不同,每个品类需要单独建模,恰恰不能偷懒抄近路。

更要反对一边大量收集创意,一边生成创意的“洗稿机”式AI应用。




一张用“带娃黑话”构建起来的文化网络,通过多维度量化形成了芯片般的母婴育儿“超级大脑”


FN:是否可以说,前面提到品牌的超智能体问题,已经初步的形成了?

王凡:这其实是一个以上能力自动化问题,也就是以上的架构和应用,是否可以嫁接在大语言模型上形成自动化和可交互,答案是完全可以。

通过训练DeepSeek或GPT这样的大模型,我们已经可以在品牌指定的任务范围内定制一个AI AGENT。

在母婴行业,通过两个月的建模+4个月的深度训练,我们的合作伙伴就拥有了一个既懂中国妈妈自身,又懂家庭、又懂带娃、又懂产品、又懂创作、又懂妈妈圈黑话、又理解行业合规要求,还能针对竞品痛点和自身强势点进行降维打击的超级智能体。

FN:为什么是你们能够开发出这种产品,而不是平台或者大厂?

王凡:虽然公司创立不久,但我们的团队从08年开始就一直在媒体平台、4A公司等传统大厂环境下研究同样的课题很久了。

我们历经了6个阶段的迭代发展——从1.0时期为BBS和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后期知乎、B站、抖音、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时代,到目前结合AI的“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品牌心智认知量化算法和应用”,在我们眼里,课题始终是一根主线:就是研究心智认知和品牌之间的交互关系。

另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跨学科能力。品牌的超智能体的研发不仅仅需要语言学、数学、AI计算机科学,还需要营销学、媒介学、社交媒体文化研究、创意、洞察、监测等等知识。

这些知识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公司和部门,我们在这10年间恰巧都有涉猎。

人类创造力护城河何在


《西部世界》每集开场基本都源于人类与AI机器人的一番对话,这衍生出一个问题,人类伟大的思想与自由意志,究竟源于何方?


FN: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王凡:除了以上提及的工作,下一步就是与各行业顶尖的品牌和合作伙伴打磨应用的场景和实际成效。积累更多成功的案例,并迭代产品。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目前产品还仅有中文环境下的研究能力,为了配合中国企业出海的战略,我们也需要尽快投入对美国和欧洲市场消费者在各行业心智认知的研究,满足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

一个合作伙伴和我们介绍了北美地区泳池清洗机的庞大市场,这是国内看不到的需求领域。而且,国外的族群文化和议题、流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FN:BAYESTONE和你本人秉承的理念,如何用一句话总结?

王凡:在业务层面,我们相信“世界是振动“,我们的存在就是与他人的频率的共振,以创造新事物,个人和品牌都如此。很多年前“Wifi之母”海蒂·拉玛从自动钢琴的穿孔纸带中获得跳频技术灵感的故事也启发了我们的理念。

FN:最后一个筹谋已久的问题是——营销人在与AI的合作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或者说,在算法和人工智能接管话语权的时代,人类创造力的护城河究竟何在?

王凡:护城河这个词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失败。根本就不存在河也不需要护。正确的AI方向并不是取代人类的低端工作,而是赋能人类,让我们的个体能力能够放大,并投入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而不是低效的内卷。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划分AI的善恶。

FN创新研究解读


没有“Wifi之母”Hedy Lamarr,就没有今天的Wifi、蓝牙、甚至智能手机


虽然AI正在颠覆传统营销学的认知,但在大卫·奥格威、艾·里斯、杰克·特劳特等先驱缔造的“古典营销神殿”里,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定位理论、USP独特销售主张,曾经引导无数营销人用创意和才智推动消费行为的变迁。

而目前,AI为人诟病之处正在于创造力的贫乏,用transformer架构重组小红书热词、拼接TikTok模因——产出的不过是对人类文化总集的机械性反刍。就像AlphaGo虽然对人类棋手战无不胜,却创造不出‘大雪崩’这样的美学棋形。

在营销这张牌桌上,BAYESTONE的方向是帮助人类看穿底牌,人类+AI作为更强的智能体将变成立于不败之地的终极玩家。

没错,不要和DeepSeek比赛写slogan,而可以尝试量化“未被语言化的群体焦虑”——这才是数字营销的暗物质。

当算法开始用贝叶斯定理重新解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时,我们的对手不再是竞品,而是人性的测不准原理。

在技术创新领域,DeepSeek的成功也说明,个人也有能力改变行业,正如波音公司致敬海蒂·拉玛(Hedy Lamarr)的影片《不要错过创造历史的机会》所提到的:“我们不能将人类社会的每一项发明都归于一人的功劳,但个人提出的新理念,如同雪花结晶的原点一般具备穿越生命长度和影响人类的走向的能力。”


采访、撰文:劭川


Copyright © 2024  FN团队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