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字体大小
可持续时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长期可持续性目标和环境政策目标,但在实现可持续性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重大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行动等多个维度。距离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期限已经过半,实际上正面临着复杂的“内忧外患”,向可持续性过渡的进程再一次减缓。
上月,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落下了帷幕。资金问题每年都是COP29会谈的主要争论话题。在2010年的坎昆气候大会(COP16)上,发达国家正式形成了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这一承诺被写入了《坎昆协议》,并被称为“绿色气候基金”。2015年《巴黎协定》重申了发达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的目标,并强调了这一资金支持的重要性。协定中提到,这一目标将至少持续到2025年,并在该年之后设定一个新的目标。然而,该承诺在实际落实中未能完全兑现,进而引发了全球南北之间的信任危机。
世界正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众多变革的驱动力在人类需求、欲望、活动和技术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相互影响,加剧了人类消费和环境退化的速度。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的紧缩,任何一个层面(如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层面(如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例如,如果我们不考虑社会经济层面,能源生产方式的转型,如远离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依赖煤炭开采的地区出现失业和贫困问题。
因此,变革不能仅仅来自政策,也不能仅仅来自技术。因为牵涉到消费模式、个人和集体行为、意识心态,向可持续性过渡变得充满挑战。
低欲望消费的关键事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女装品牌ESG负责人表示,公司在ESG项目上的预算本来就有限,可持续产品原本就需要通过营销和品牌建设来强调其独特价值,这些都需要额外的市场推广费用和策略。但伴随公司今年上半年盈利的大幅下降,集团直接削减了该部门的预算,转而投入线上运营以期增长销售。由于没有预算聘请专业服务机构,他只能组织各部门职能线条人员成立ESG报告小组,借鉴国际品牌的ESG报告框架,对公司进行润饰,以塑造品牌仍在持续践行可持续理念的形象。
与原生棉和聚酯等传统材料相比,有机棉等可持续材料可能更昂贵且更难大规模采购。其他可持续生产方法,如无毒染色、再生农业和减少用水量也会增加成本。即便循环经济理念指出,物质资源的获取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体系内部,可以通过提升材料的再利用和回收效率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这种技术设想的可持续性潜力存在局限性。据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服装消费导致超过4000万吨塑料废物的产生,其中合成纤维制品为主要来源,占比达到89%。这一数据揭示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合成纤维仍是当下普遍应用的材料。
品牌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和可持续性标准。这包括确保工人获得公平的工资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碳排放。这些标准的实施需要额外的监督和认证,比如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认证,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即便有些大型时尚集团,也很难确保上下游每个协作厂商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因而对GOTS认证敬而远之。
可持续时尚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但涉及到许多细节,这包括流程的改变、工作习惯的改变、复杂的逆向物流等等,对于在大链条上工作的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痛苦。
有意识的非消费者
受全球可持续大环境的引导和驱动,目前中国消费者时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商品信息,其中不乏各种环保声明和可持续性承诺。
一些人正通过改变他们的行为保护环境:选择骑行共享单车以降低燃料消耗;拒绝使用塑料袋,转而使用帆布环保袋;在购买奢侈品包包时,倾向于选择二手中古店。这些个体的行为展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足以驱动他们改变日常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从表象来看,中国消费者目前对可持续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环境的可持续,人们更在意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对燃料、塑料等的使用,尚未将购买可持续产品纳入考量。
这个群体被称为“有意识的非消费者(Conscious Nonconsumers)”,也是许多消费品公司和零售商正在关注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画像,既可能生活在城区,也可能生活在小乡镇;有学生族,也有上班族。大多数人的共同点是想为世界出一份力,但对花钱购买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表示疑惑。根据消费者调研,目前中国消费者愿意对可持续理念支付9-15%的溢价。
另一个问题是,当他们站在服装陈列架前,面对着看似差不多的产品,很难分辨哪件是真正对环境友好的,哪件只是普通商品。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知识范围内做出最负责任的选择。这种困惑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决策难度,也降低了他们对可持续产品的信心。
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购买时会将“负责可靠的来源”及“生产/来源具有第三方认证的负责任标签”作为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想要提前知道哪些品牌有环保系列;在迪卡侬、优衣库等大型店铺中,如何判定产品是否可持续;哪些认证机构值得他们信赖。但即便上述困惑得以解决,消费者对可持续服装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仍心怀疑虑。他们可能会担心,细菌染色和蔬菜色素3D打印的面料多久会褪色?在时尚界反复提及的生物面料可以多次洗涤吗?这些可持续衣裙是否真的能够在长期使用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供应商是否能提供维修类售后服务?
让人们改变心态来投资长期穿着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往往选择那些他们熟悉且价格合理的时尚产品,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在道德责任和经济考量之间的拉锯战。
创新神话能否实现
遗憾的是,这些创新遭遇了若干挑战,包括高昂的初始投资成本(与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成熟替代品相比)、对大量资本的需求(以创建新的生产链)、对变革的质疑以及缺乏将外部因素纳入定价机制(这本应允许对化石燃料衍生的替代品进行定价,以反映其真实的社会成本)。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的实践教授,曾担任Timberland的首席运营官Kenneth P. Pucker认为,全球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则当重新制定,必须对紧迫资源重新定价。例如,碳和水应该被征税,这将阻碍过度使用,加速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英国的一个政府委员会还建议对塑料(包括聚酯)征税。对于时尚行业来说,这将提高合成材料的价格,使天然材料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政府应通过生产者延伸责任(EPR)立法,这些法律要求制造商预先支付处理其货物的费用。应该通过额外的立法,迫使时尚品牌分享和遵守供应链承诺。
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增长”。GDP从来不是总体系统的目标。例如,它计算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汽车数量,但不计算它们产生的排放量。我们需要针对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福祉分设新的“增长”目标。消费者始终将“物有所值”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因此,要求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以筛选可持续时尚产品,无疑是非分之想。期望投资者及时尚企业在推进可持续实践与追求利润目标之间,能够对行星边界予以充分尊重。
时尚产业常被视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亦扮演着文化引领者的角色。作为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时尚界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是否能够将创新潜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一转变的机会是唯一的,且时间紧迫性不容忽视。
上月,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落下了帷幕。资金问题每年都是COP29会谈的主要争论话题。在2010年的坎昆气候大会(COP16)上,发达国家正式形成了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这一承诺被写入了《坎昆协议》,并被称为“绿色气候基金”。2015年《巴黎协定》重申了发达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的目标,并强调了这一资金支持的重要性。协定中提到,这一目标将至少持续到2025年,并在该年之后设定一个新的目标。然而,该承诺在实际落实中未能完全兑现,进而引发了全球南北之间的信任危机。
世界正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众多变革的驱动力在人类需求、欲望、活动和技术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相互影响,加剧了人类消费和环境退化的速度。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的紧缩,任何一个层面(如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层面(如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例如,如果我们不考虑社会经济层面,能源生产方式的转型,如远离化石燃料,可能会导致依赖煤炭开采的地区出现失业和贫困问题。
因此,变革不能仅仅来自政策,也不能仅仅来自技术。因为牵涉到消费模式、个人和集体行为、意识心态,向可持续性过渡变得充满挑战。
低欲望消费的关键事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女装品牌ESG负责人表示,公司在ESG项目上的预算本来就有限,可持续产品原本就需要通过营销和品牌建设来强调其独特价值,这些都需要额外的市场推广费用和策略。但伴随公司今年上半年盈利的大幅下降,集团直接削减了该部门的预算,转而投入线上运营以期增长销售。由于没有预算聘请专业服务机构,他只能组织各部门职能线条人员成立ESG报告小组,借鉴国际品牌的ESG报告框架,对公司进行润饰,以塑造品牌仍在持续践行可持续理念的形象。
与原生棉和聚酯等传统材料相比,有机棉等可持续材料可能更昂贵且更难大规模采购。其他可持续生产方法,如无毒染色、再生农业和减少用水量也会增加成本。即便循环经济理念指出,物质资源的获取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体系内部,可以通过提升材料的再利用和回收效率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这种技术设想的可持续性潜力存在局限性。据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服装消费导致超过4000万吨塑料废物的产生,其中合成纤维制品为主要来源,占比达到89%。这一数据揭示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合成纤维仍是当下普遍应用的材料。
品牌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和可持续性标准。这包括确保工人获得公平的工资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碳排放。这些标准的实施需要额外的监督和认证,比如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认证,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即便有些大型时尚集团,也很难确保上下游每个协作厂商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因而对GOTS认证敬而远之。
可持续时尚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但涉及到许多细节,这包括流程的改变、工作习惯的改变、复杂的逆向物流等等,对于在大链条上工作的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痛苦。
有意识的非消费者
受全球可持续大环境的引导和驱动,目前中国消费者时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商品信息,其中不乏各种环保声明和可持续性承诺。
一些人正通过改变他们的行为保护环境:选择骑行共享单车以降低燃料消耗;拒绝使用塑料袋,转而使用帆布环保袋;在购买奢侈品包包时,倾向于选择二手中古店。这些个体的行为展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足以驱动他们改变日常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从表象来看,中国消费者目前对可持续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环境的可持续,人们更在意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对燃料、塑料等的使用,尚未将购买可持续产品纳入考量。
这个群体被称为“有意识的非消费者(Conscious Nonconsumers)”,也是许多消费品公司和零售商正在关注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画像,既可能生活在城区,也可能生活在小乡镇;有学生族,也有上班族。大多数人的共同点是想为世界出一份力,但对花钱购买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表示疑惑。根据消费者调研,目前中国消费者愿意对可持续理念支付9-15%的溢价。
另一个问题是,当他们站在服装陈列架前,面对着看似差不多的产品,很难分辨哪件是真正对环境友好的,哪件只是普通商品。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知识范围内做出最负责任的选择。这种困惑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决策难度,也降低了他们对可持续产品的信心。
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购买时会将“负责可靠的来源”及“生产/来源具有第三方认证的负责任标签”作为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想要提前知道哪些品牌有环保系列;在迪卡侬、优衣库等大型店铺中,如何判定产品是否可持续;哪些认证机构值得他们信赖。但即便上述困惑得以解决,消费者对可持续服装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仍心怀疑虑。他们可能会担心,细菌染色和蔬菜色素3D打印的面料多久会褪色?在时尚界反复提及的生物面料可以多次洗涤吗?这些可持续衣裙是否真的能够在长期使用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供应商是否能提供维修类售后服务?
让人们改变心态来投资长期穿着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往往选择那些他们熟悉且价格合理的时尚产品,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在道德责任和经济考量之间的拉锯战。
创新神话能否实现
遗憾的是,这些创新遭遇了若干挑战,包括高昂的初始投资成本(与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成熟替代品相比)、对大量资本的需求(以创建新的生产链)、对变革的质疑以及缺乏将外部因素纳入定价机制(这本应允许对化石燃料衍生的替代品进行定价,以反映其真实的社会成本)。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的实践教授,曾担任Timberland的首席运营官Kenneth P. Pucker认为,全球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则当重新制定,必须对紧迫资源重新定价。例如,碳和水应该被征税,这将阻碍过度使用,加速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英国的一个政府委员会还建议对塑料(包括聚酯)征税。对于时尚行业来说,这将提高合成材料的价格,使天然材料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政府应通过生产者延伸责任(EPR)立法,这些法律要求制造商预先支付处理其货物的费用。应该通过额外的立法,迫使时尚品牌分享和遵守供应链承诺。
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增长”。GDP从来不是总体系统的目标。例如,它计算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汽车数量,但不计算它们产生的排放量。我们需要针对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福祉分设新的“增长”目标。消费者始终将“物有所值”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因此,要求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以筛选可持续时尚产品,无疑是非分之想。期望投资者及时尚企业在推进可持续实践与追求利润目标之间,能够对行星边界予以充分尊重。
时尚产业常被视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亦扮演着文化引领者的角色。作为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时尚界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是否能够将创新潜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一转变的机会是唯一的,且时间紧迫性不容忽视。
撰文:冯欣钰
Copyright © 2024 FN团队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标签 :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