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FN团队
发布日期
2025-10-31 10:12:32
打印
字体大小

今年流行的「品牌塌房」,背后是认知错配

By
FN团队
发布日期
2025-10-31 10:12:32

从西贝到始祖鸟、从品牌到消费者,社会公众舆论之间的纷争早已超越“公关灾难事件”本身,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鸿沟之大,恐怕难以用“学历”来简单的一以贯之。于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放大,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误解、越来越多的冲突、越来越多的网暴。



BBS论坛blog博客、微博、豆瓣,再到现如今的小红书、抖音,每一个年代所领衔的社交媒体,本质上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爱与和平”,反而在发展的道路上被流量所嗜的“人血馒头”祭奠成群。随之伴生而来的社媒商业化,堪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仰仗于流量转化变现的商业模式,固然成就了社媒成为了垄断化的盈利机器,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无知信众们为之癫狂、不择手段。


就在今年,“品牌塌房”现象的频繁发生,事实上已经代表了某种“必然性”的担忧在大众情绪中普遍存在。那就是在“群体碎片化”之后,所产生的“公共碎片化”——如果说以标签所涵盖的群体,已经逐渐原子化、碎片化,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自我保护式的价值观内部强化,那么在公共层面,比人更大的一个体量单位,包括品牌、公司、社团、社会组织等公众性群体,也参与到了这场碎片化的洗礼。公司与个人、品牌与个人……它们之间的鸿沟,也并没有小到哪里去。


换更直白的话说,如果一个人不相信某个品牌、某个公司、某个组织,尚且还不可怕;那么如果通过社媒的放大与集群效果,那就会迅速衍生成为一大群人对某个品牌、某个公司、某个组织的质疑、冲突、乃至霸凌一般的网暴。


事实上,通过AI算法对社媒的流量破解、语义认知、数据分析,从而已经产出一种可预测、可分析量化、可预防和避免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在品牌架构内部有效地传达给企业领导者科学的建议,从而预防和避免此类事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全新的AI舆情管理系统,将会成为每个品牌、每个公司所必备的“防火墙”。


通过对于西贝和始祖鸟等品牌案例的分析,我们将社交媒体的消费者意见进行了语义数据化和全面回溯,建模后的算法将“品牌自杀”的现象总结为五个阶段。


一、蓄能阶段


在社会舆论事件中,AI通过识别关键舆论形成堰塞湖警示器的作用,如西贝的预制菜性价比问题早在去年就有网友指出;而英特尔请“普信”标签的杨笠作代言人,同样引发了“普信梗”


以西贝为例,算法识别出社交媒体中的从2020-2025年的全量样本,并对其中特别有价值的一批样本进行重点标记和采样。


之所以被重点标记,因为这批人是西贝的忠实消费者,而他们在2022-2024年对西贝的消费体验表达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例如,在2022年,其中一位用户表达:每次去商场遛娃,西贝是标准餐,虽然小贵,但每一次的用餐都不会翻车,出品很稳定,出餐也很快,宝宝很喜欢,每次都吃光光……”还是这位用户,在2024年年中则评论说:花这么多钱给孩子吃预制菜,不知道西贝怎么想的,越来越坑爹了。”


这意味着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消费者的主流意见早在2024年年中就发生了反转,而这一切都未有效的传达给品牌的操盘手,进行有效的应对。


2024年中的数据中,算法明显的预警了西贝当前的消费者文化结构,已经以“预制“”价格贵“两个关键节点向外延展。这些消费评价在这个阶段只是在水面下富集、孕育,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更多消费群体,但已经慢慢成为了一个待点燃的隐形的火药桶。


同样的,蔡国强在上一个无人机作品中,业已累积了相当多的负面评价,只是还未爆发。而另一个追踪样本英特尔事件中,蓄能则来源于长期“挤牙膏”的性能释放策略,与消费者被迫转投竞争对手阵营的怨气,最终转化为“性能普通而价格自信“的”普信“标签。


二、爆发阶段


由于中国培育钻石产业的兴起,导致天然钻石的口碑迅速崩坏,最终使得英美资源集团剥离出售De Beers品牌业务


或者被消费者代表(无论其动机如何),或者被企业自身宣传送上社交媒体聚光灯之后,之前积累的消费者负面能量会转化为事件的助推器,而这些额外的关注会引发平台更多的算法推荐倾斜——这是为什么品牌会突然发现,之前没有这么多人骂我,现在怎么突然都出现了?


背后的底层原理是,现代社交媒体主要使用的是浸染式算法,用户阅读信息后,平台倾向于推荐更多同类信息,并通过账号行为习惯的记录在下次登录后继续推荐。并进一步影响诸如搜索、热搜等关键流量入口,吸引更多的陌生人观看。


与此同时,评论的文本也具备同样的推荐逻辑,获得流量最多的评论会获得更好的位置。由此快速的为参与社交媒体讨论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并诱发沉默用户的评论转发需求。

编者按:在这个阶段,品牌往往选择道歉息事宁人,或干脆无视。最差的选择往往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参与话题,俗称:“下场硬刚“。鲜有能够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成功落地的案例。西贝的预制菜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但西贝的上市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消费者的舆论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三、发展阶段


西贝的预制菜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但西贝的上市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消费者的舆论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在舆情发展阶段会发生三种文化生态变化。


其一是高阶自媒体的加入,自媒体流量获取的天然需求,会自然的卷入社会话题讨论,并将上一个阶段还未被影响到的的用户纳入话题圈。


其二是内容博弈,在自媒体卷入后,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当正方观点(当前的主流观点)流量见顶,自媒体会选择反方观点进一波博取流量,目的是激发由于正方观点过于强势从而选择沉默的隐藏流量。这些反方观点将在评论中激发更多的正方观点,形成辩论,直到其中一种观点重新获得上风。这会进一步加大信息的传播广度和话题讨论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事件的翻转也来自于这个阶段。但最终取决于正反方的议题强度,如果一个议题强大到反方观点被彻底压制,则反转的可能性和到来时间将会滞后。


其三是平台干预,平台会根据话题的发展尽量兼顾流量和公平性,对话题进行调控。

编者按:在这个阶段,品牌往往通过付费自媒体、付费评论等形式进行干预,但由于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很容易识别出此类信息,甚至对品牌干预的行为进行揭露,导致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10月25日,蔡国强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创作烟花作品《最后的狂欢节》,舆论的导向却与一个月前的西藏事件大相径庭


在这个阶段,话题已经过了热度顶峰,但对消费者的长期影响才刚刚开始。在互联网亚文化下,用户倾向于标签与品牌绑定,截至发稿前,西贝已经有“两岁西兰花“”7岁的毛毛“等数个标签,始祖鸟也被贴上了”炸山鸟“的标签。这些标签将成为互联网文化中的亚文化暗号,伴随品牌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暗号由于其娱乐性和神秘性,在成为互联网通行语言的同时,下一代消费者也通过搜索和学习了解并浸染暗号背后传达的信息。从而造成代际影响。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由于生成式AI的普及,消费者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用这些暗号进行二次创作。从而获得更强的传播力。


编者按:在这个阶段,品牌的信息传导滞后性、行政滞后性和决策滞后性往往还让应对方案的落地停留在第二阶段,这种时间的错配导致品牌的后续的公关行为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中国社交媒体的生态圈迥异于全球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它的复杂性与进化速度领先全球,其背后的运作逻辑让越来越多的品牌操盘手、企业主感到困惑,反而迷信于短期的流量逻辑


四、标签阶段


中国社交媒体的生态圈迥异于全球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它的复杂性与进化速度领先全球,其背后的运作逻辑让越来越多的品牌操盘手、企业主感到困惑,反而迷信于短期的流量逻辑

在这个阶段,表面上看,事件的影响已经过去,讨论的热度也在降低,热搜也不见踪影,但经历过以上完整数阶段的消费者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品牌的“凝视者“和”监察官“。


对自媒体而言,他们不仅会时刻注意和刷新品牌的一切行为,也有可能会深度搜索品牌的更多信息,如领导人个人和家庭信息、企业股权结构、品牌黑历史等等。获取最后的流量。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在熟人间以谈资形式对品牌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部分用户还会持续监控品牌现有的消费者,观察他们的消费情况,对他们投以某种社交媒体凝视,为现存的消费者施加某种社交压力。


编者按:在以上的每一个阶段,品牌错误的应对都将有可能将话题重新带回上一个阶段,并继续这个循环。可以看到,西贝几乎在每个阶段都踩了雷。



通过AI舆情管理系统,品牌可以建立长期监测消费者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实现“上者治未病”的未卜先知


在以上事件种,PR公司和品牌PR团队的相关能力也是被质疑的要点。从事件的脉络分析,以及资深PR从业者的意见中可以看出,在以上事件中,品牌往往缺乏以下的能力:


1、消费文化理解能力:甲方的甲方意见被无视

事实上,消费者消费文化数据,相当于“消费者“中”愿意表达意见者“,在自然环境下对品牌表达的评价的总体意志的集合体。这种意志不仅可视、也可分析,也可以沟通。而品牌长期依赖片面数据,例如西贝服务员会问消费者好吃与否,而消费者即便不满意,也会因为服务员本身很辛苦,很友善,而选择正面的评价。这与真实评价大相径庭。


更不用说很多品牌的决策机构已经、读不懂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文化了。不必说不同平台、自媒体、KOL、KOC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甚至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与品牌视角截然不同。这就需要新一代的视角和算法帮助品牌完成这一工作。


2、预测能力:从“伪随机“到”必然性“的认知偏差


正如现在地震和台风此类传统贝认为是“伪随机“的自然灾害也能够被很好的预测一样,消费者意见原本就在社交媒体中被公开的展示和积累,而品牌手中缺乏合适的算法和结构性认知,能够长期和有效的监测这些能量续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前进行改进和应对。


3、信息传输能力:从人与人到数据与人


该事件中,一个热门话题是:PR专业人员的无力感主要来自于“很难管住老板“。该话题的本质是,PR人手中的工具过于陈旧落后,所谓“social listening“工具往往是事后监测,等事件发生了,数据整理好了,传递到上层取得共识。事件已经发展到了下一个阶段,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具备预测形式的算法和工具,只有预测和预警、并提前提出解决方案,才具备足够的体系内的说服力。


4、规则的建立能力:规则是资产


要说品牌从以上事件中学到什么,可以说什么都没学到,因为大多数品牌意识不到事件背后的科学成因,也就会将事件归结为“自然灾害“,而非可控可预防的标准,并形成规则。实际上,在一些成熟的百年品牌中,同样的体系已经运营多年,虽然也面临水土不服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但有规则意味着可以优化规则,无规则则会永远无规则。


5、排斥经验主义的能力:给品牌去除“登味”


读懂消费者并和他们沟通是科学,而非玄学,而很多本土品牌迷信几样东西:


老板的幸存者偏差:老板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他成功过。


受害者心态:一定是竞争对手的戕害。


迷信个人IP:有了强大的老板个人IP,消费者就会喜欢我。


运势迷:品牌这几年运势和风水不好……


本质上,当前品牌暴露出的种种迷思还是能力不足的遮羞布,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鸿沟必然能够被更好的量化和理解。从而为品牌找到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撰文:Fiona


Copyright © 2024  FN团队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标签 :
独家